|
|
報國寺 |
看 點:彌勒殿、大雄寶殿、七佛殿、普賢殿、祗園、花影亭等 |
報國寺為山中第一大寺,是峨眉山進山的門戶,也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。報國寺前對鳳凰堡,后倚鳳凰坪,左瀕鳳凰湖,右挽來鳳亭,朝迎旭日,晚送落霞。
報國寺建于明萬歷年間,原名會宗堂,由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,取儒、釋、道“三教”會宗之意。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,順治九年重建。康熙四十二年(公元1703年),根據“四恩四報”中“報國主恩”之意,御題“報國寺”匾額而易名。
現有殿宇五重,分別為山門、彌勒殿、大雄殿、七佛殿、普賢殿,都在一條中軸線上,依山取勢,逐級升高。
山門為飛檐翹角、三疊式屋面,正中懸掛康熙御書“報國寺”大字木匾。
第一殿彌勒殿,中供彌勒彩繪泥塑像,笑口常開。
第二殿大雄寶殿,是寺院的正殿,殿內大龕上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臺像。左龕供文殊像,右龕供地藏王像,左右兩廂有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。后龕內是一尊阿彌陀佛像。
第三殿七佛殿,供奉毗婆尸佛、尸棄佛、毗舍婆佛、釋迦牟尼佛、拘摟孫佛、拘那含佛、迦葉佛。兩側墻壁上存有宋代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黃庭堅的四幅《七佛偈》木刻條屏真跡。
第四殿普賢殿,殿閣樓上是藏經樓,存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寫的《王右軍蘭亭序》大條幅及鄭板橋、康有為、張大千、徐悲鴻等名家墨跡。殿內近年新塑普賢騎象一尊。白象跪臥回首,背上六重金蓮。而原有的道教始祖和儒教代表人物像已不再有。
祗園:
沿普賢殿石階而下,至七佛殿右側,是峨眉山佛教協會;再下至大雄殿右側,為新建的“祗園”,是接待國內外佛教團體和講經的地方。
花影亭:
通過隔墻圓門,便是“花影亭”,里面有池有亭,有珍貴的花木。步入其中,勞倦頓清,心靜神安。步出彌勒殿前,左有1993年新建的鐘樓,法物流通處,右有鼓樓和茶園。
墻外楠林簇擁,翠竹掩映;寺內花木滿目,亭榭點綴,環境優靜。各殿佛像莊嚴,香煙繞繚,幡燈懸垂,佛教圣地的氣氛濃烈。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里舉行。
另外,藏經樓兩側還陳列有豐富的文物、書畫、工藝美術品、生物標本等,以及峨眉山全境模型,為游人了解峨眉山提供了豐富的資料。
|
|
|